研學旅行
研學旅行:中國一詞的由來
不知不覺,一年又接近了尾聲,對于中國人來說,似乎只有春節(jié)才是一年真正的結(jié)束和開始。對于元旦的感覺并不是很強烈,中國人秉承祖先留下的規(guī)矩進行著言語、道德、行為等方面的習慣,一直延續(xù)至今。而這種習慣可以稱之為"傳統(tǒng)文化”。流傳到今天的文字、習俗、稱謂.......都是有出處的,就連我們中國的名字和國旗也不是憑空出來的。接下來跟大家分享一下“中國”名字的由來。
“ 中 ”“ 國 ”二字,從甲骨文到現(xiàn)在簡化字的演變
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。但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和政治概念,“中國”這個詞很早就出現(xiàn)了。在近代,距離我們一百年前的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在《中英南京條約》中文版里就同時自稱“大清”和“中國”;在古代,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,南北政權(quán)都說自己是“中國”,針對一些外族,戲謔的稱對方是“索虜”、“島夷”等等。
最遠的“中國”
如果再往遠的時間段看,中國一詞似乎并不是南北朝時期才出現(xiàn)的,還有更早的文字記載。
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,但是因為沒有完整的文字體系,目前為止,我們還查不到跟中國有關(guān)的有價值的記載或者文物
再看商朝,商朝時期有了中國最古老的文字——甲骨文。有“中”也有“國”這兩個單獨的字,但是并沒有組合在一起。
到了西周時期,就有了更明顯的記載了。我們在出土的青銅器的銘文上發(fā)現(xiàn)了“中國”這兩個字,不僅組合在一起,而且還成為一個詞匯。請看下邊這個叫做“何尊”的酒器。何尊,西周早期,現(xiàn)收藏于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。
這是一件用來盛酒的青銅尊,花紋非常漂亮。但其最有價值的地方,普通觀眾根本看不見!這是因為最大的亮點被藏在了酒尊里面:內(nèi)底的122字銘文:
銘文大意是: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最近忙著興建洛邑(今河南洛陽),他抽空對宗族晚輩進行了一次訓話,追思了文王與武王的功績,最后獎賞了一個名叫“何”的晚輩?!昂巍睘榧o念這份榮耀,叫人制作了這件青銅尊,所以我們稱之為“何尊”。
武王伐紂之后,國都還是在最初的西岐,這個地方偏僻,物產(chǎn)有限,最后武王的兒子還是將國都的目標定在了物產(chǎn)富庶的中原,也就是現(xiàn)在的河南。
關(guān)鍵是我們要看銘文中的這四個字:“宅茲中國!”
武王伐紂之后,國都還是在最初的西岐,這個地方偏僻,物產(chǎn)有限,最后武王的兒子還是將國都的目標定在了物產(chǎn)富庶的中原,也就是現(xiàn)在的河南。
周成王說,武王曾在祭告上天時表示,要以“中國”為“宅”——換句話講,就是以“中國”為家!有學者認為,這里的“中國”不同于現(xiàn)在的“中國”,應該只是個地理概念,僅指洛陽周邊的中原地區(qū)。但即便如此,這仍然是“中國”一詞的最早出處,意義重大!
最晚到漢代,“中國”一詞又演化出了政治概念:
“五星出東方”護膊,漢晉,收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博物館藏,禁止出國(境)展覽文物
這是一塊綁在胳臂上的護膊,距今已有近兩千年,顏色異常鮮艷!但更令人驚嘆的還是上面的兩行漢字:五星出東方,利中國!
有沒有瞬間想起鮮艷的五星紅旗?、
漢代的護膊當然跟現(xiàn)在的國旗沒有任何關(guān)系,這八個字其實是占星用語。據(jù)《史記·天官書》記載,“五星分天之中,積于東方,中國利;積于西方,外國用(兵)者利”。大意是說,天上有五顆重要的星星,如果在東方聚集,就利于中國打勝仗。
不過,我們的國旗在確定圖案的時候,確實也考慮這一點。
這件護膊出土于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,那里曾歸西域精絕國管理,所以“五星出東方”護膊應該是漢王朝賞賜給精絕國貴族的禮物,這里的“中國”顯然是漢王朝對自己的稱呼。
中國國家博物館還藏有一件兩漢時期的銅鏡,背面邊緣有“中國大寧,子孫益昌”的吉祥話,可見“中國”的觀念在漢朝時已經(jīng)深入人心:
如此看來,從周武王祭告上天時算起,中華民族以這片土地為“宅”已經(jīng)三千多年了。國家安寧、子孫昌盛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美好愿望。 我們還可以從甲骨文中看到其他的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。